初學者筆記 - 共有

和其他人一起擁有房產的所有權,稱為共有。

共有有兩種:1、分別共有。2、公同共有。


1.分別共有(有比例)

A地 ,由甲、乙、丙,三人一起擁有;A 地是共有物。甲、乙、丙是共有人。三人各出三分之一的錢,約定各自擁有共有物的比例是三分之一;三分之一是甲、乙、丙各自的應有部分,俗稱的持分;在謄本中,土地所有權部 權力範圍 會被標示 "三分之一"。


甲、乙、丙共有 A 地,表示 A 地上的每一個點都是甲、乙、丙共同擁有,無法明確指出自己擁有的是 A 地的哪一部分。甲、乙、丙應有部分各三分之一,指的是擁有權力的比例,而不是甲佔有 A 地的左邊三分之一、乙是中間的三分之一,丙是 A 地的右邊三分之一。

應有部分甲、乙、丙各三分之一

2.公同共有(無比例)
無法分別各自擁有的比例有多少,例如,繼承。老王過世,沒有遺屬,留有遺產 A 屋和 B 地,繼承人有三人,王一、王二、王三,按應繼分雖是三人均分 A 屋和 B 地,但,在未達成協議 分割遺產前,王一、王二、王三對於 A 屋和 B 地均為公同共有。在完成公同共有繼承登記後,王一、王二、王三達成分割遺產協議;老王生前和王一同住並由王一照料生活,王二和王三在外地工作,三人達成協議,A 屋由王一繼承,B 地由王二,王三,兩人共有,辦理分割遺產後,A 屋為王一單獨所有,B 地由王二及王三分別共有。



遺產分割結束公同共有關係。共有物分割結束分別共有關係。

未達成協議前,三人公同共有B地

B地上每個點都是兩人共有

分割結束共有關係


民法 共有 817~831

筆記~~共有:共有人、共有物、應有部分(持分)

分別共有、公同公有

分割結束共有關係、分管協議(分管契約)


  • 分管協議(分管契約)

若不想辦理分割,又想擁有專屬於自己可以利用的地方怎麼辦呢?

只要擁有土地所有權的每個人都有共識,同意某人可使用土地的某個區域,就行了。有共識稱為分管協議;將共識寫成書面資料則為分管契約。

陪伴 - 陪的是孩子的內心,還是家長的虛榮心



從牙牙學語到獨立思考,從家庭進入學校團體生活再步入社會工作,每個人都在不斷地嘗試、探索、從失敗中學習並成長。過程中,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,而這些經歷都是成長的養分,我們都可能被意外災難絆倒、被別人惡意撲倒也可能因為自己的不足而滑倒,人生路上,誰不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,只是差在跌得輕或重,能不能在落地前華麗翻身。

孩子的成長是漫長的試錯過程,如果不放手孩子又如何學會自己保護自己,如何學會為自己負責,在嘗過挫敗,從中吸取教訓後,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和步伐,才能越挫越勇。在我們還能陪伴在他們身邊的時候,在我們還有能力保護他們的時候給他們機會去感受、去犯錯,寧願現在陪著孩子經歷失敗,體驗沮喪、嫉妒、恐懼、傷心,也不要他們長大後才告訴他們:「你已經長大了,你要勇敢,你得為自己負責了。」然後放手讓他們跌跌撞撞自己一個人去面對。

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父母應該給予自由和機會去犯錯,從中學習、成長。父母不該為孩子遮風擋雨,而是教導孩子如何自我保護、為自己負責,並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和勇氣。父母的陪伴可以幫助孩子從錯誤和失敗中學到教訓和經驗,能更勇敢地面對未來的挑戰和困難。

父母的陪伴可以幫助孩子應對人生中的種種挑戰和困難。當孩子面臨壓力和焦慮時,父母的支持和鼓勵可以幫助孩子度過難關。當孩子遇到挫折和失敗時,父母的理解和包容可以幫助孩子從中學習並繼續前進。

父母的陪伴可以協助孩子建立自信和勇氣。當孩子感到迷茫和不安時,父母的支持和鼓勵可以幫助孩子找到方向和目標。當孩子面臨重大決策時,父母的建議和意見可以幫助孩子做出明智的選擇。

父母的陪伴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溫暖。在孩子孩子孤獨和失落的時候,父母的關心和陪伴可以給孩子孩子帶來寬慰和安慰。父母的陪伴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馨,讓孩子更有勇氣、同理心去面對及解決問題。

隨著孩子逐漸長大,開始走向自己的人生路途,開始獨立探索世界,父母的陪伴更顯重要,父母的陪伴不僅僅是陪伴孩子一起吃喝玩樂、接送補習及競賽...,更重要的是在孩子需要幫助、支持和指引時,父母能夠及時地出現在他們的身邊。當孩子遇到問題時,父母可以給予建議、支持和安慰,幫助孩子度過難關,讓他們學會如何自我解決問題,提高自我調節能力。

若陪伴陪的只是家長在網路上晒圖的虛榮心,孩子將會失去自己的心,真正的陪伴是適當地放手與永遠地支持,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溫暖,學會自信與勇敢。

心經解心結

覺得部分宗教思想,就像中古時代羅馬教會發行的贖罪券,是壓榨人民血汗、綁架人民思想的牢籠。

回想小時候念經的動機,是因為害怕鬼怪,想找個神通廣大的神明來保護自己,後來發現真正碰上鬼怪的機率,比面對自己心魔的機率相對微乎其微。

步入中年後,每個月總有幾天會讓我莫名地悲從衷來和情緒崩潰。

什麼契機讓我不止念經還背經?廣論班長說:「我們要開始背經囉,背下來了,別人搶不走,深刻在腦海裡的會永遠陪著你。」

不求今生,不求來世,只求當下我的腦子可以



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靜 空









《心經》是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,最常被念誦的經典。其中兩句解開了我的心結:

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
心無罣礙。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。

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
色,形形色色,腦裡的畫面、心裡的感受、身體的感覺,包含所有的感受、想法、行為、意識。

空,虛無、縹緲、變化莫測,看不到、摸不著,卻又無時無刻不斷變化的情況。

眼睛看到的、腦子想的都是空的、假的、虛無的,這些虛空無的感覺影響行為、想法、意志。在我腦中的畫面都是假的,因為我無法百分百正確無誤地猜測到別人的想法,無法百分百正確無誤的感受到別人的感受,所以在我腦海裡的畫面都是不確定的,而這些不確定的想法影響了我對他人的看法,進而影響了我的情緒,又間接影響了我對他人的行為;對他人作出的不同行為會產生不同的狀況(我想這應該就是所謂的因果)。簡單說就是 腦海裡的想法是不真實的,而這些不真實的想法影響我的情緒和行為,不同的行為產生不同的情形。結論:當我胡思幻想的時候就要有警覺,馬上 STOP,不然只會越想越慘,越把自己推往死胡同。

心無罣礙。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。

感覺這句很像 無欲則剛,也很像 盡人事聽天命。心裡沒有顧慮,做事就不會綁手綁腳的,沒有期待,也就不怕受傷害。沒有算計,沒有謊言,無罣礙,故無恐懼,該做什麼做什麼,該說什麼說什麼,自然會水到渠成,瓜熟落地。


般若波羅密多心經

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
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。

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,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;無眼耳鼻舌身意;無色聲香味觸法;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;無無明亦無無明盡;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。無苦集滅道,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。

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。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故知般若波羅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

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,即說咒曰:「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」